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患关系 > 医患之间
编号:10764992
求诊,该如何选择医生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1月20日 《当代健康报》 2003.11.20
     一、选择医生时首先考虑的是所选的医生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和较高医疗技术水平,工作态度严肃认真,对病人极端负责,急病人之所急。 医疗工作人命关天,所以有效、安全是第一要素。但是患者不可能在短短的十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对医生的水平做出准确的判断,可以通过观察每位医生的言谈举止,初步判断所选医生的工作是否严肃认真、细心负责。我们还可以通过多次反复接触、比较,最终选出自己比较理想的医生。

    二、服务态度好、耐心、和气、热情。

    人生了病,本来就不舒服,心情也不好,这时如果遇上一位态度生硬、整天板着冷面孔的大夫,无疑会使人不快,病没看好反而惹一肚子气。所以大家要求医生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是合情合理的。医生则必须经常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职责,充分体谅病人的疾苦,如能经常微笑应对病人当然是好,然而服务态度再好,整天笑脸相陪,但就是看不好病,恐怕病人最后也不满意。所以选择医生时,服务态度恐怕应放在第二位。

, 百拇医药     三、医生的年资高低。

    人们在看病时,通常愿意找那些年龄大些、年资高些的大夫,认为这些人经验丰富,而对初出茅庐的年轻大夫则缺乏必要的信任。所以在医院里老大夫非常受欢迎。临床医学是一项经验科学,通常年资越高经验越丰富,医疗技术水平也就越高,这是一般性规律。然而不能就此在年资与医疗水平之间简单地划一个等号。医院也不乏年资虽高、医疗水平一般的大夫,而年轻的大夫也有技术高超者。所以在选择医生时不能简单地、片面地认为看病一定得找老大夫。

    四、医生的职称和学位。

    临床医师的职称分为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另外在一些教学医院里,还有一个职称序列即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而学位则又是一回事,是根据其受教育程度和科研经历水平,分别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这些都是医疗机构对于每一位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及科研教学水平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反映出每位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及教学水平。所以人们看病时愿意找主任医师、教授。然而,与年资问题相似,在某些情况下职称、学位并不能完全代表其医疗技术水平的高低。
, 百拇医药
    五、如何看待医生的出国留学经历。

    随着改革开放,许多医生有机会出国留学,这对于开阔眼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是否具有国外留学经历与其医疗技术水平高低并无必然联系。许多长期在国内医疗实践第一线工作的医师,技术水平很高,相反某些出国的大夫,其临床医疗经验和技术水平并不一定比没出国的人高。所以选择医生时不必过于迷信医生是否具有留学经历。

    六、在一定时间内最好相对固定1~2位大夫。

    就诊看病的过程实际上是医生和病人及其家属之间不断了解、磨合、适应的过程,有些病人对此缺乏充分的认识,第一次看大夫,诊治效果不理想,马上又找第二位大夫,不行再换一位,反复“见异思迁”,频繁更换大夫,效果并不理想,往往是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多花了不少钱。医生看病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应当允许医生对疾病的认识逐步深化,不能不切实际地要求医生手到病除。认识一种疾病(包括确诊疾病、找出病因)有时并不那么容易,而彻底治疗一种病有时更困难。在目前条件下,许多疾病,特别是慢性疾病是很难根治的,甚至根治不了。所以建议那些患有慢性病的患者最好能相对固定1~2位大夫,特别是对你病情比较熟悉及对这类疾病治疗比较有经验的大夫,这样对医患双方都有好处。

    让病人选择医生是一个新事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一些患者,尤其是刚患病的患者不知道如何选择医生,可以先到导诊台向导诊的护士咨询,或与别的患者交流一下。一些小伤小病,看普通门诊即可,没有必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考虑如何选择医生。有时值班的只有一位医生,也就谈不上选择谁的问题了。从整个社会来考虑,病人选择医生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文化基础。一些病人对自己患的疾病缺乏基本的认识,连属于哪个科都不清楚,选择医生更无从谈起。所以在现有的条件下,全面实施病人选择医生似乎还缺乏经验和制度不够完善。至于说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大夫忙闲不均、青年医师缺少锻炼机会等,都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韩 绪), 百拇医药